【编者按】
奥运会赛场上的
澎湃激昂,
运动员将
体育运动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对于每个运动来说,能够走上
奥运会的赛场当然是至上时刻,但如果未能实现,
也不能忽视他们
职业生涯中走过的一段段充满
挑战的艰辛旅程。当聚焦那些“中腰”运动员的退役
生活,我们关注到,
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基层执教
领域中,为
培养后备
人才继续发光发热。

张雨霏在东京奥运会比赛中。
百度百科
显示,
中国游泳队现在团成员共50名。其中男子24人,女子26人。参加东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共30人。
想要挤入这样一支队伍中,不在水中造出漂亮的“花”来,难以实现。
他们大多从4岁开始
学习游泳,5岁要将基本功打扎实,6岁开始选拔进市级游泳队,
小学三年级还没达到超越同龄
孩子的优异
成绩,
就会被劝退。如果达标,
初中则可以到省队,之后是一次次的
全国大赛,达到标准才有机会进入
国家队。
被卡在
国家队外的运动员
进入国家队的毕竟是少数,更多
的是被卡在国家队门外的运动员。
郑晓凯6岁学习游泳后,
启蒙教练就看出了他的天赋,水下腿
能力突出,从温州市队到浙江省队,一路多次获得省、市比赛的冠军,还有一次获得了全国赛事的冠军。
有人说进入浙江省队就离国家队更近了一点。浙江和
上海游泳人才辈出,加起来包揽了超过半数的游泳奥运冠军。但天赋加肯练,都没有让郑晓凯获得进入国家队的机会,因为身体条件不达标,最终被刷了下来。
“现在国家队在选拔上,身体条件没有之前卡的严了,综合素质过硬同样能进去。”从郑晓凯的话语中,听到了遗憾,但他流露更多的是从新
规则背后看到的新
希望。

郑晓凯荣获的部分奖牌。
从省队退役后,郑晓凯进入同济
大学深造。大学
毕业后,他先是经商,但没过多久,因为放不下
自己的爱好,开始从事竞技
训练领域。从业15年间,向市级、省级输送过的
学员他已数不清了。其中,有4名学员,现在已进入了中国国家
青年预备队(俗称二线运动员)。他希望他们当中有
未来的奥运会选手。
做教练的,都会将自己未完成的奥运
梦想寄托在学员身上。原来在省队的时候,郑晓凯每天要达到12000-13000米的水下训练强度,一天除了晚上学习
文化课,其余
时间都让给了训练。现在当教练后,虽然在水下的时间少了,但每天在泳池边要来来回回走6个小时以上,陪着学员一遍一遍的练。“除了在泳池边,我平时不喜欢走路。”郑晓凯想
通过自己的付出,培养出出色的运动员。
新时代的执教
困惑,“好
苗子”不好保

全国青少年U系列游泳比赛赛况。
从今年奥运会的赛场上看,现在已经是00后的
时代。对于新生代的学员,郑晓凯也明显
感觉到和自己最初带的学员是不同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
升学教育环境的
改变,孩子有更多的
选择性。现在学员靠“严管”效果已经不明显了,更需要的是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性格品行,针对性地去
激励、鼓励他们。
郑晓凯在从教的
过程中看重“因材施教”,这也是受恩师步子刚的
影响。作为上海第一个国家队教练员的徒弟,郑晓凯知道“逼”出的成绩维持不了多久。步教练从来不会拿个
大纲逼着学员练,他更多的是观察学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再根据状态调整当天训练
计划。
在执教中比起遇
不到“好苗子”,更让郑晓凯惋惜的是那些有极高天赋,却不愿意吃苦而放弃的学员。突破自己能力,训练
自然辛苦,在泳池练哭应该是每个运动员都有的
经历。当一位学员和
他说,练到酸痛就想要放弃的时候,郑晓凯给学员做心理
辅导,也和
家长沟通过,但最终还是没有保住“好苗子”。
无论天赋多高,自己不想练就没用。除了孩子自己坚持不下来,在走向职业化前,家长也进入了两难选择。比起走体育的“独木桥”,更多家长还是愿意让孩子在文化课上
发展。按郑晓凯的话来说,没有几个家长愿意相信,“馅饼”砸到自己孩子头上。

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徐嘉余出战晋级决赛。
前几天,出自浙江温州的小师弟徐嘉余在东京赛场上带病拿下了第五名,郑晓凯高兴地介绍,
这是他本赛季的最好成绩。他说,自己输送的4名二线运动员还小,可能过几年会出点成绩,可能
也会被淘汰。但无论进与不进,他们拼搏的过程,在教练心里已经是最棒的了。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